热推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巴菲特的10大失手时刻

凤凰网   2023-05-03 08:16:00

2023年巴菲特股东大会将于当地时间5月6日召开,其中问答环节从上午9:15(北京时间22:15)开始,东方财富将全程视频直播。93岁的“股神”巴菲特将携手查理·芒格,在奥马哈出席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与全球股东见面,分享投资经验,探讨市场趋势。

1998年,在与佛罗里达大学MBA学生的座谈会上,当有人问巴菲特在生意上犯过哪些错误时,巴菲特风趣地答道:“那要看你有多长时间听我说了!”于是,他就历数自己投资的种种失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常人往往对自己的错误或者失败的经历避之不及,回答这个问题时要么避重就轻,要么绝口不提,而巴菲特却担心听者的时间不够。巴菲特每年的致股东信,也必有一部分内容是对自己当年所犯的错误的自我检讨。


(相关资料图)

“一旦我们意识到不完美的理解是人之常情,那么就不会因犯错而感到羞耻,而只是因未能及时纠正错误而感到羞耻。”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巴菲特传奇的投资生涯中的十大失败案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学习。

1.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1962年起)

1962年,巴菲特当时受格雷厄姆影响至深,秉承“买入就是为了卖出”捡烟蒂的短期投机策略,巴菲特买入了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公司,准备捞一笔就撤,这家公司正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巴菲特回忆时说道,那是1962年,当时我操作的资金规模只有700万美元。当时伯克希尔公司从流动资本来看很便宜,作为一家老牌纺织企业,走向没落已有段时日。每一次关闭一家工厂,他们就会将得到的钱买些自己的股票,于是我打算在他们之前买入股票,将来再卖给他们,从中赚些利润。

就这样,1964年我手里已经有不少他们的股票,我去跟管理层谈判,果然他们要出钱买我手里的股票,我跟他们说好11.5美元就都卖给他们,但他们只肯出11.38美元,这让我非常生气,于是我买下了整个公司,开除了CEO。

后来伯克希尔成为一切的基础,直到1967年我找到了一家保险公司,帮伯克希尔打造了保险为主的业务。但它毕竟是一家纺织企业,所有的资产和业务让我随后整整20年时间里,不得不一直向这些赔钱的业务注入资金。我们后来还买了一家纺织厂,而且还不停地购置机器,希望可以减少人力。

“但是整整20年,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没有见效,事实证明纺织行业不行。如果伯克希尔的起点是一家保险公司,那么市值将是现在的两倍。这笔交易损失了至少2000亿美元,因为我投入的每一笔钱都是负累。”

虽然收购公司开除了CEO出了一口恶气,但是因为以过高的价格买入了一家糟糕的企业,巴菲特最终为他的“意气用事”付出了惨痛代价。

巴菲特认为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他“最大的失败”。他声称,如果他当时没有投资纺织厂而是投资了保险公司,将获得额外2000亿美元的回报,现在等于变相地流失了2000亿美元。

2.Waumbec Mills纺织公司(1975年)

虽然现在对收购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失败决定后悔不已,但是当时巴菲特显然没有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13年后,巴菲特又做了类似的事情。

1975年,巴菲特又以很低的价格将另一家美国东北部的纺织公司Waumbec Mills收入囊中。

收购的原因正如他所说,便宜诱人的价格,以及巴菲特期望Waumbec Mills能与现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业务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然而事实是,纺织业十分依赖电力,而美国北部的电力成本高达南部的6倍,没过几年,这家原本就奄奄一息的纺织公司被迫关停,美国北部的纺织产业也濒临绝迹。在此期间,为了让纺织厂扭亏为盈,巴菲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可见,低廉的价格也无法挽救质地糟糕的公司。

可能正是不止一次的失败经历,让巴菲特逐渐摈弃了早期的“捡烟蒂式”投资法,从而开始更加重视公司本身的质地,“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优异的公司,胜于以优异的价格投资平庸的公司。”

3.所罗门公司(1987年)

所罗门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承销美联储发行的国债。1987年巴菲特投资了7亿美元购买所罗门可转换优先股,票面利率是9%,每年利息约6300万,占据所罗门利润的约15%,转换成普通股的股价是38美元,最终利息与本金兑现;但是中途所罗门因违规操纵国债陷入破产边缘,巴菲特为拯救所罗门而精疲力竭。

1991年8月18日上午10点,所罗门收到了美国财政部的电话,几分钟之后,财政部将会取消所罗门竞标美国国债的资格,这相当于宣判了所罗门的死刑。巴菲特投资的7亿美元,也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

危急关头,60岁的巴菲特临危受命,担任所罗门临时董事长,辞退35名高管,取消了所罗门内部奢侈的高管待遇,出面和美国财政部谈恢复所罗门地位的问题,在国会作证说所罗门会改正错误。

为了赢回市场声誉,巴菲特还在他钟爱的《华尔街日报》上登了整版广告,他还对所罗门的员工们表示,公司赔钱我可以理解,但是坏了公司的名誉,就不能姑息。

经过一番折腾,所罗门公司是保住了,但是巴菲特被弄得心力交瘁。1995年一部分优先股被所罗门公司回购,1997年所罗门被旅行者集团收购,巴菲特宣布退出,回到了老家奥马哈。

巴菲特称,为了9%的回报付出如此大的精力,实在得不偿失。虽然所罗门平安着陆,但是巴菲特一直对这笔投资耿耿于怀,因为这次的教训,此后巴菲特更加重视考察企业的管理层,他认为“应该重点考察三项特征:正直、智慧与活力,如果不具备第一项(正直),那后面两项会害了你。”

4.全美航空(1989年)

8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的影响渐渐衰退,航空公司的利润率开始回升,全美航空(US Air)在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现金储备,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开始了积极的并购扩张,先后并购了位于圣地亚哥和北卡的两家地区航空公司,业务向中西部扩展。随着并购业务的增长,这家公司开始寻求融资渠道,巴菲特也在此时开始关注US Air。

1989年,US Air给巴菲特提供的机会是优先股权,巴菲特斥资3.58亿美元购买了利息率9.28%的可转换优先股。

在这笔交易刚刚开始的时候,巴菲特就对此次投资颇有微词,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这家公司将几乎全部利润都用在并购和购买新飞机上,对于股东的分红则是小气到几乎没有。对于没有分红这件事,他当时的评价是,“航空公司根本就不挣钱。”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后,油价再一次急速上升,迅速回到了80年代中期水平。而此前迅速扩张的航空公司们,显然是被套上了一层枷锁,股价开始明显滑坡。巴菲特的3.58亿投资最多亏到只剩8950万美元,损失高达75%,巴菲特被深度套牢。

事实上,当时航空业的确是个烂行业。1979年,美国放开航空管制后,大量的航空公司成立,各家公司的服务几乎没有差异,很快便陷入残酷的价格战,整个行业也因此陷入亏损。

不过普通人靠运气赚钱,靠实力亏回去,但股神不一样,靠实力亏的钱,最终靠运气赚了回来。1998年,依靠英国航空对US Air的注资,深套九年后巴菲特拿回了本息解套离场。

事后巴菲特自己总结这次投资失败的原因,一是贪图便宜的老毛病,二是因为他的自大,草率做了决定。

5.Dexter鞋业(1993年起)

1993年,巴菲特以换股方式收购德克斯特鞋业(Dexter Shoe)。当时巴菲特对Dexter充满信心,公开赞誉它是一颗“商业明珠”,是他职业生涯中见过的管理得最好的公司之一。

然而,此后数年风云突变,“1999年我们旗下几乎所有的制造、零售与服务业务都取得了优秀的业绩,唯一的例外是Dexter鞋业。不过这并非公司管理上的问题。在管理技巧、能力与敬业等方面,Dexter管理层与其他公司相比毫不逊色。但我们大部分鞋子是美国本土生产的,而美国本土厂商与境外厂商的竞争变得非常困难。1999年在美国13亿双鞋子的消费量中,约93%是进口产品,国外非常廉价的劳动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雪上加霜的是,巴菲特在买入时,选择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6%的股票支付而非现金,相当于花费一家出色企业的股票换取了另一家失败公司的股票。

在2017年的致股东信中,他对自己在1993年支付4.33亿美元购买Dexter表示失望。他没有给卖家现金,而是使用伯克希尔的股票。在他写这封信时,他透露这些股票的价值超过60亿美元,“作为一场金融灾难,这一次理应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6.通用再保险(1998年)

1998年12月21日,巴菲特再次通过增发伯克希尔新股的方式,收购了价值220亿美元的通用再保险公司。

1999年,全球多灾多难,通用再保险支付巨额赔付,更糟的是还被骗保近3亿美元。巴菲特对公司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表示非常失望,对公司和CEO完全失去信心。2001年的“911”事件,通用再保险亏损17亿美元。

巴菲特认为通用再保险公司在保险界享有绝对的声誉,未来也一定不会差。然而接手后刚好遇上了世贸中心遭到恐怖袭击,这个突然而来的巨大灾难令伯克希尔亏了8亿美元。

在2009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表示,这是他犯下的又一个巨大的错误。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巴菲特提供了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收购过程中遭受如此打击的原因和见解,其中包括了长期的承保损失,忽视了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以及未能意识到通用再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储备等。

2016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再次提及通用再保险收购案,“我发行了27.22万股伯克希尔新股来完成收购,这一举动使得我们发行在外的股票数量猛增了21.8%。”他认为当时发行新股完成收购摊薄了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股权,而通用再保险的收益并不能弥补股东在伯克希尔股权上的损失。

7.康菲石油(2006年起)

2006年,巴菲特在没有和老搭档芒格或者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自信买入康菲石油(COP),当时康菲石油的股价约65美元。

他增持COP的原因很简单。

1.原油价格是COP的“价值所在”,原油不跌,石油公司的股价“永远不贵”。

2.2007年次贷危机已经爆发,而随即出现的经济减速必将促使政府出台宽松政策,进一步推高油价。

此后康菲石油股价一路上涨,巴菲特也信心爆棚不断加仓。至2008年年底,巴菲特已经成为康菲石油的最大股东,而其持仓成本也提高到了72.68美元。

不过,在原油创出新高之前,市场已经对石油公司显露出了撤退意愿。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期,使市场由“一个非理性快速转向另一个非理性”,在原油如期创出新高后,巨额抛压下康菲石油的股价迅速跌破50美元。股价腰斩时,巴菲特选择了割肉卖出,伯克希尔巨亏26亿美元。

巴菲在2008年末的股东信中写道:“没有来自查理和其他人的督促,我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接近顶峰时买下了大量的康菲石油股票,并且我完全没有预料到今年下半年能源价格的大幅下跌。”他对此的评语是,“对投资来说,悲观是你的朋友,兴奋则是你的敌人。”

8.乐购(2006年起)

巴菲特在2006年至2010年不断逢低买入英国零售商乐购(TESCO)的股票,但2012年以后乐购的发展屡屡低于预期。

2013年,巴菲特把在乐购的4.15亿股持股出售了1.14亿股,但仍保留了大部分持仓。

彼时乐购的问题与日俱增,公司市值大幅缩水,利润率急剧萎缩,财务造假问题被曝光。巴菲特称,“在商业世界,坏消息经常是接踵而至:一旦你在厨房里看到一只蟑螂,几天后你就会遇到它的亲戚。”

最终,巴菲特在2014年清仓了乐购,这笔投资的亏损达到4.44亿美元。巴菲特在2014年的致股东信中表示,对乐购管理层的担忧促使他首次出售股票,然而,剩下的仓位他并没有迅速行动。

巴菲特曾经向芒格解释过为何在出售乐购剩余持股时犹犹豫豫。“我闲散的售股方式最后被证明代价高昂。查理将这类行为称为‘吮拇指’。考虑到我的延误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他这样说真是宽宏大量。”

9.IBM(2011年起)

投资IBM是巴菲特一次扩展能力圈的尝试,伯克希尔哈撒韦在2011年宣布开始建仓IBM,并一跃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在买入IBM的股票时,巴菲特曾强调对IBM超百亿美元的投资是一项对这家公司转型的长期投资。与其他成熟的科技企业一样,在首席执行官罗睿兰的带领下,IBM正在努力适应科技产业从PC端走向移动端和云计算的转型。

然而,IBM的转型未能提升公司的业绩,这导致伯克希尔一套就是五年,直到2017年初才短暂解套,此后股价又开始下跌,令巴菲特对IBM失去了信心。

2017年5月,巴菲特表示,伯克希尔已经在第一和第二季度抛售了持有的1/3的IBM股票。2018年,伯克希尔彻底清仓IBM,割肉出局。

巴菲特首次涉足科技行业,低估了科技变革对用户黏性的摧毁威力,让IBM陷入困境的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所引发的业务模式变革。所以,投资者拓展能力圈一定要谨慎,特别是涉足科技行业,因为变化实在太快,对能力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0.卡夫亨氏(2015年起)

2015年,伯克希尔与巴西私募基金3G Capital合作收购卡夫食品,并将其并入亨氏集团,随后,卡夫亨氏(KRAFT HEINZ)持续遭遇业绩下滑的困扰。

从2017财年第一财季起,卡夫亨氏在美国的销售额便连续六个财季同比下降。2018全年卡夫亨氏亏损102.92亿美元,旗下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亨氏与Oscar Mayer的商誉减值154亿美元。

受卡夫亨氏巨额亏损影响,2018年伯克希尔无形资产减值损失高达30亿美元。

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初我们为卡夫支付了过高价格。”那笔交易对合并后公司的估值达到626亿美元。虽然合并后的公司上市时估值一度达到890亿美元,但目前该公司市值仅为480亿美元。

以上失误,是巴菲特公开承认的诸多失败案例中的一部分,但这些错误相较于他的成绩来说,其实不足一提。巴菲特表示“我喜欢从失败中学习。我们希望看到是什么导致了生意的失败,导致他们死掉的最大原因就是自满。你应该不眠不休,有种后面随时有人在追赶的感觉,但是你总是能在最前头。有时候我们太过谨慎了,但是100倍过于谨慎也比1%的不谨慎好。”

或许,能正视自我坦诚面对,不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才是巴菲特如此成功的秘诀。

猜你喜欢
最新资讯